近年来,农村消费正在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亮点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显著超过城镇居民:从 2016 年至 2021 年,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年度增长率(扣除价格因素后)达 7.8%、6.8%、8.4%、6.5%、-0.1% 和 15.3%,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实际年度增长率则分别为 5.7%、4.1%、4.6%、4.6%、-6% 和 11.1%。 进 一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,释放农村消费潜力,是扩大内需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。

  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前提

  农村消费潜力释放的基本前提是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。进入新世纪以来,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曾在一段时期内持续扩大:2000 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 2.74:1,至 2007 年该比值上升至 3.14:1,2008 年后,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开始稳步下降,到 2021 年降至 2.5:1。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稳步下降并行的是,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也从 2007 年的 2.88 降至 2021 年的 1.9。因而,要全面释放农村消费潜力,应加快构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,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城镇居民。推进乡村振兴,也应“以生活富裕为根本”,将农民收入增长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基本着力点。

  一是应高度重视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。农村居民收入日益依赖工资性收入,2021 年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达42.04%。必须不断优化农民创业就业环境,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,强化就业岗位供需衔接服务,支持农民多渠道就业,充分发挥“乡土、乡贤、乡愁、乡创”在增加就业岗位与农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。

  二是应继续重视包括农业经营收入在内的经营性收入增长。2021 年经营净收入在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为 34.68%,其中有相当比例为农业经营收入,应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参与到农产品加工、储存与运销环节,从而分享到更多产业增值收益。

  三是应挖潜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空间。2021 年财产净收入在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仅为 2.5%,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可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。重要原因在于,在土地整理、村庄整治与征地过程中,相当比例的农民未能获得土地增值过程中产生的净收益的应有份额。应切实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,让农民对土地拥有更多的支配权;加快释放改革红利、政策红利推动权能变现,激活农村资源资产,通过“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”,让农民更多分享财产性收益。

  站在长远角度,为持续提高农民可持续增收能力,应强化农村人力资本的公共投入,除增加农村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投入外,还应加强职业技术学校 / 学院建设和技能培训,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经营技能。

  以提升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为支撑

  未来收入存在不确定性,若预期支出居高不下,必然抑制消费需求。进一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,还必须改善农民的支出预期。我国农村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时间短,近年来虽有显著改进,但保障水平、保障范围与覆盖面都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。在推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,必须切实提升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,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差距,最终实现均等化。

  一是稳步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,重点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、看病贵等问题。推动农村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保信息化建设;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远程医疗协作网;在有条件的地区深入推进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;落实对特殊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分类资助政策。

  二是继续提高农村教育保障水平,重点缓解村校空、乡校弱、城校挤和农村教育质量差等突出问题。多渠道加快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,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,建立健全城市优质校对农村薄弱校的帮扶机制,逐步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共享。

  三是稳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,重点缓解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、养老金待遇低和保障功能弱等问题。加快推进养老保障省级统筹,稳步缩小地区与城乡差距;加大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助力度;提升县级敬老院失能照护能力和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水平。

  加快做大做强县城是重要路径

  为促进农民收入与农村消费的“双提升”,有必要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。我国大部分县只有一个镇(一般都是县城)具备成为县域发展中心的经济社会条件与区位条件。应贯彻国家“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”的意见,加快做大做强县城,这有利于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从而加快城乡融合,同时也有利于农民增收和释放农村消费潜力。

  一方面,做大做强县城,夯实产业基础,可带来更多就业与增收机会。要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延伸,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、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的富民产业,推进以产业为纽带的产城融合进程。完善县城产业服务功能,培育壮大多层次市场主体,发挥产业园区平台带动作用,引导产业向县城集中,做大县域承载产业发展与创业就业的底盘,让更多农民在“家门口”创业就业。

  另一方面,做大做强县城,增强综合承载能力,可形成人口集聚、县城能级提升与扩大消费的正反馈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县域常住人口呈下降趋势,但乡村和行政村两级人口大量流向县城,很多县城的常住人口都在稳步上升。县城是很多农民子女入学、就医、务工的首选,也是置业与兴业的重要选择。在很多中部县城,超过75%的商品房由县城以外的农民购买。在镇、村人口大量涌向县城的背景下,加快县城补短板与强弱项,积极推进县城公共服务、环境卫生、市政等领域设施提级扩能,在让更多农村居民享受更好的基础教育和医疗保健服务,享受更多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,还能产生大量兴业创业就业机会,必然有利于促进县域消费。加快建设“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商业体系”,增强县城商业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,将县城打造成为县域消费升级的“排头兵”,将有利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,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。

  (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教授、江苏省政府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、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内贸流通专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