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7年,97岁的董竹君出版了个人传记《我的一个世纪》。在朴素而平实的文字背后,浓缩了变乱年代下一个不平凡女人的时代传奇。

  董竹君生于1900年,早年因家境贫寒被送进清和坊做清倌人,后遇到四川革命党人夏之时而逃出青楼。1917年,夏之时当上四川靖国招讨军司令兼川东宣抚使,董竹君也随丈夫来到四川合江。夏之时退职后,家境优渥,两人育有四女一男。然而,幸福只是表面,夏之时染上赌博、吸鸦片的恶习,而董竹君在接触了一些新思想后,也不愿意一辈子被家庭所束缚。最终,两人于1929年分居,后于1934年正式离婚。

  1930年,董竹君创办群益纱管厂,正式进军实业界。彼时,上海女子创办工厂独此一家,社会上对女子办工厂也很不信任。尽管有戴季陶(夏之时好友,时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长)的帮忙介绍,但董竹君接洽业务时仍屡屡碰壁,开局出师不利。第二年,在几位南洋华侨朋友的帮助下,董竹君前往菲律宾募集了近万元资金,将群益纱管厂扩建为中型工厂,职工增至近300人。然而,正当业务有所起色时,“—·二八”事件突然爆发,位于上海闸北的群益厂被日军炮轰,毁于一旦。事后,一些尚未有机会看到群益厂的华侨股东斥骂董竹君是“拆白党”。但对于战争的不可抗力,董竹君何尝不是徒呼奈何。

  祸不单行的是,由于董竹君在此期间结交了很多进步人士,不久又因私藏革命宣传品而被租界当局抓捕入狱4个多月。为了脱身,她不得不花费近3000元贿赂巡捕房、律师等,这才重获自由。

  正当董竹君感到走投无路之时,一位名叫李嵩高的无名义士资助了她2000元,而这也成为她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。之后,董竹君决定进入投资少、回收快的餐饮行业。1935年,在上海法租界华格臬路31号(今宁海西路),董竹君租下一栋单开间、一底三楼、三个亭子间带晒台的房子开饭店。经过一番精心的装修布置后,这家取名为“锦江小餐”的小饭店于当年3月15日正式开业,主打精致川菜。开业当天,顾客把小店挤得水泄不通,店内空处无不加添座位,连菜肴和账单都从客人头顶上互相传递。

  为了更好地招徕顾客、扩大生意,董竹君在店内布置上动足了脑筋。当时,底楼是专卖大众饭菜的店堂,摆四张小桌,卖客饭;二、三楼大小各一间,隔成大小间作为雅室,厨房则设在屋顶晒台上,以免油烟升溢污染空气,影响客人胃口。小店虽小,但装修别致、环境幽雅,因而开业后天天座无虚席,就连杜月笙这样的上海闻人来吃饭都得等上很久。有一次,杜月笙忍不住发火了:“生意这么好,人这么拥挤,怎么不扩充?老板娘如果需要房子,我叫房东孙梅堂设法弄。”杜月笙一发话,小饭店很快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好几倍,大小雅室增至十几间、散座二十多桌,能容纳三百余人就餐。由此,店名也改为了“锦江川菜馆”。

  不可否认,董竹君在餐饮行业是有眼光、有魄力的。当时,锦江川菜馆的布局、装饰、色彩、格调乃至用具等,无不由董竹君亲自设计监制,其装潢精巧别致、格调幽静高雅,别有风味。为了增加美感,店内遍设盆景花草,寓意“锦上添花”,脚下则全用打蜡沃克木地板,雍容华贵。此外,室内还设有暖气,这在当时的饭店中极为罕见。在用餐环境上,店内外整洁干净卫生,一次性筷子就出自于此。在菜肴方面,董竹君更是精益求精,严格讲究色、香、味、形的调和。锦江开设不到两年,风头甚至压过了“新雅”等老牌高档粤菜酒家,成为当时文人雅士及其他各界知名人士应酬吃饭的好地方。

  锦江川菜馆一炮走红后,董竹君为之信心大增。1936年1月28日,董竹君华在龙路80号新开了一家“锦江茶室”。开业当天,又是顾客盈门,生意火爆。而这一天,也正是董竹君的36岁生日。

  和锦江川菜馆一样,锦江茶室的装潢布置同样精美雅致,富有情调。当时,店内设精致小方桌40余张,全部配以玫瑰红沙发椅、五彩靠垫,可供200多人同时就座。在优美的环境下,一些文人墨客都喜欢来这里聊天会客,喝喝茶,用用茶点。此外,由于董竹君的特殊关系,其中也不乏革命进步人士来此碰头,从事秘密工作。

  抗战爆发后,董竹君仍留在上海租界维持两家店的运营。由于锦江名气在外,董竹君在日伪时期也不断被日本人和各路汉奸拉拢或刁难,一度甚至遭受死亡威胁。为了躲避危险,董竹君不得不于1940年冬前往菲律宾,并打算在马尼拉开设分店。离沪时,董竹君将锦江两店店务托付给张进之(锦江茶室二股东)管理。一年后,正当董竹君打算返回上海时,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横扫东南亚,马尼拉也落入了日军的魔爪。在异国战火中历经九死一生后,董竹君与女儿夏国琼、夏国琇直到1945年初才得以回到上海。在这四年中,代理人张进之以为董竹君早已死在海外,两店经营十分混乱。之后,董竹君迅速接手、全力整顿,两店才逐渐恢复元气。

  自创办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以来,董竹君出资出力,将两处作为秘密据点,为地下党作了很多贡献,包括接待并帮助宋时轮等重要领导干部。1937年,郭沫若困居上海期间,饮食由锦江一手包办。抗战结束后,董竹君按地下党指示协助创办永业印刷所、美文印刷厂等,为宣传工作作出了贡献。

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迁至茂名南路路口、长乐路189号华懋公寓,后于1951年合并为锦江饭店,董竹君作为首任董事长主持揭幕典礼,新上海的第一家国宾馆就此诞生。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后,董竹君逐渐退出锦江饭店。如今,锦江饭店已驶入新时代发展的快车道,和往日的锦江已不可同日而语。